MegaEase 云原生软件产品系列是耗子叔的创业作品。官方首页有个 2 分钟的视频,对软件架构的迭代进行了回顾,我贴在这里,正好试试 Markdown 中贴视频的效果。
另外,耗子叔在自己的 Blog 上写了一篇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MegaEase的远程工作文化,读完之后深有启发。“写作是一种深度思考,当你把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写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思考更多了”, 这一句话就道出了我搭建博客,尝试写各类学习笔记和发表说说的初衷:Thinking More。
耗子叔的创业文化,我非常向往:没有条条框框,没有各种审批,没有各种打卡考勤,工作之余还能兼顾一下家庭。可我够优秀,能独当一面吗?是自我驱动型人才吗?沟通能力强吗?文章中提到的各种技术或非技术能力,我能达到多少?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这也在告诉我自己:继续努力,继续修炼,不将就。
自己又提了一个没有用脑的问题:没有深入去找寻答案,深入思考如何解决。老师很快就给出了反馈,为啥老师能,我不能?
再认真想想,这就是一个考验检索能力的问题,我遇到的,肯定别人都遇到了,为啥我不能找到?思想上的懒惰是最可怕的,为自己感到脸红。
《说透芯片|03:一颗芯片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上)》 学习总结:
关于 Iaas,PaaS 和 SaaS 的区别, 我觉得阮一峰老师在这篇文章中的总结非常好,摘录如下:
用户承担的工作量:IaaS > PaaS > SaaS
嗯,书籍是幸福时的锦上添花,痛苦时的雪中送炭。
读书,不仅能解压,更能缓解内心的空虚。
书是精神食粮 ,若只是偶尔读读书,估计是体会不到的。
养成每天都读书的习惯后,某天你会突然发现:那些娱乐的东西好像没啥意思了。
很早之前就买了第 1 版的纸质书,一直放在书架上,未曾打开。但当初买这本书和现在读这本书的原因却没改变过:想知道自己的肠道为啥这么脆弱,一着凉,一吃生冷辛辣,就会拉肚子。
曾经看过中医,吃了大半年的中药,好像也没啥变化。现在看来,自己可能交了智商税。也去看过西医,一般医生都会开点益生菌吃吃。但该拉,还是会拉,所以我学乖了,生冷辛辣不碰,在空调的环境下给自己披个外套,另外再进行适当的锻炼。即使这样,一不小心还是会拉。但我内心还是想早点搞定这个问题,哪怕不能治愈,能有一定的缓解也好。
就这样,再次打开了这本书,在得到上看完了新的修订版。还没读完,我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肠道消化的细节。比如,我们要多吃膳食纤维,虽然它们不好消化,但肠道中的好菌群喜欢啊。它们吃饱了,就能帮助我们训练免疫系统,制造维生素和健康的脂肪酸等,另外膳食纤维还能促进了肠道蠕动。再比如,为什么人输血必须要相同的血型,为什么地沟油危害大等。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更能救命呀。
书中最后说到了抗生素、益生菌和益生元,我想我知道后续如何调理自己的肠道了。我准备将各种益生菌研究一遍,试试哪种有效,同时补充益生元。
期待更健康的那个我。
《说透芯片|02:从一部iPhone手机看芯片的分类》 学习总结:
大海里有一种动物叫海鞘,它通过一丁点大脑收集到各种信息,历经千辛,找到了一个可以度过一生的世外桃源。然后,它就把自己的脑子给吃掉了🤪。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躺平吧。
以为快忘记一代的用户了,没想到还有惊喜 😭。我之所以不用 iPad 看书,是因为娃太小,一打开 iPad,就会被 Ta 误解在看电视或玩游戏。当我使用电子书阅读器看书时,Ta 就不会凑上来了,而是安静的干自己的事情。
当时买完没过多久,就发二代了,瞬间哭晕,这能怪谁?之前听了某位大V说阅读器不赚钱,得到应该不会再出新款了,而我自己并没有认真去分析和思考,立刻就入手了。所以,谁的话都不能全信,要有自己的思考。新版本可能还有些 bug,不过没关系,我能忍(都是干开发的 😁)。因为我知道,bug 修复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对于学习来说,你是愿意看书还是看视频教学,哪种效果好?
阮一峰老师在《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66 期)》 提到:
人性都是如此,喜欢多巴胺,而非内啡肽。可如果我们想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至少需要 10 年的辛苦付出,至少需要 10000 小时的学习与实践,这是跑不掉的。
Who am I ?
Where did I come from ?
Where do I go to find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