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搭建虚拟机玩,我都是通过 VirtualBox 进入,直接打开里面的 terminal 进行操作,一直没有感觉有什么问题。
有一天,同事说为啥要通过界面进去操作,不是可以 ssh 远程登录吗,那一刻,我傻了。
为啥这么久,我都要通过这种多此一举的方式?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
所以啊,人要学习,要沟通,否则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历史和我们想象的样子总有些许出入,但我反而更容易被感动,因为真实:他们也是普通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许的出入并没有阻碍他们在我们后来者心中的地位,他们依然是勇士,依然在给我们带来勇气和感动。
阮一峰老师今天一期的《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71 期)》 贴了一个 “乔布斯在京都” 的译文,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另外,有两句话也记录下来,激励自己多思考:
今日反思
开发环境 MySQL 数据库不能用,同事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如何处理这件事,我听得有点着急,随口说了一句:“说这么长时间,早就搭一个起来了。”
说完,我就后悔了。说这样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我感觉他们心里可能在说:“就你能,就你牛!”
记录在此,告诫自己谨言慎行。
截止到 2021 年 8 月 11 日 0 点,博客上的文章数量超过了 20 篇,用写作的方式来梳理自己所学知识,这个习惯算是基本养成了。
有了 20 篇,我相信就会有 50 篇,100 篇。我现在觉得这件事半途而废的可能性会比较低了,坚持下去是可行的,哪怕现在的输出频率还不稳定。
其实,早就听各种前辈劝我们去写,去梳理,每次听后,我也觉得确实应该要写,要去梳理。然后呢,没有然后。很多时候都是三分钟热情,从来没有真正执行下去过。所以说,说是一回事,听是一回事,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呢?只要没有真正去做,一切都是零,也就谈不上真正理解。
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看的公众号文章,尤其是那些定期高质量输出的作者们,谁才是最大的收益者?是读者么,我觉得反而是作者。因为要输出,所以要有输入:他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查阅各种资料,对比各种数据,然后将其重新整理出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学习的完整闭环。
如果你觉得公众号的文章不咋地,我也能写,那你就去试着写写,坚持写一个月试试?坚持半年试试?坚持三年试试?
我们总是听到各种道理,然后连忙点头说:“对对对,就应该这样。” 但结果呢?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读自己的书,让别人互骂去吧,让他们互相抱怨去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早上停车的十几分钟,对自己缺乏洞见与观察力的反思。
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地点,上周都是骑自行车上班,今天有事改成开车了。停车那一块有 A,B,C 三个口,只有 B 是最佳选择,但我不知道。我先选了 C,进去之后,不得不倒车出来,然后又选择了A,再倒回来。那一刻,我有些浮躁了,运气太差了吧。可转念一想,我已经来过这里好几回了,而且还坐过其他同事的车,为什么我从来没有主动去观察一下停车的路径,为什么不花 10 秒钟记录一下?
很多时候,总是事到临头才发现为时已晚,这就是没有提前规划与主动思考的后果。
在日常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东西,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我将来会用到吗?如果会,我是不是要用笔记录一下或专门花时间去学习一下?
计算机网络类型傻傻分不清,简单梳理一下:
中国最可靠的 Go 模块代理:Goproxy.cn,必须给七牛云点个赞,许式伟老师也是我的偶像。
读这类书对于我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吗?好像没有。
那还要读类似这样的书吗?要读。
为什么?因为只要书中哪怕只有 1% 的内容引起了我对学习或工作的思考,我觉得就值了。
作者把世界史划分成了三个主要时代: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和近现代。为什么要这么划分,根据什么依据来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去思考过这些问题,这就是缺乏思考的表现:等着别人来灌输。
读到最后,我才了解到,作者是以技术的根本变革为基础构建框架的,基础技术决定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水平、人口增长、两性关系、政治结构、关于宇宙的想法、社会、神明甚至历史变化的节奏和本质。
正当我心理默念着:“原来如此”的时候,附录 B 的一段话又给了我当头一棒:“历史的发展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很少会自然而然地中断,因此尝试将整个人类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断代一定是人为的。历史分期总会违背复杂的历史事实,即便是最严谨的断代也不免会扭曲历史。”
对啊,任何对历史的划分基本都是一种以偏概全,不能照顾到所有的细节,作者讲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所以,对待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
学习要多思考,更要深度思考。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路漫漫,继续修炼大脑,修炼思维。
Who am I ?
Where did I come from ?
Where do I go to find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