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n.Lee 2022-05-17 09:16

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能知道。有知识的人看不起无知的人,无知者压根儿就不知道。

不仅扎心,而且令我有些后怕。可是转念一想,难道我们学习那么多知识,就是为了瞧不起人吗?那只能说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智慧,有修养。

真实的世界,可能就是那样,分三六九等。这,我无法改变。而于我自己,要有知识,也要有智慧和修养。

Demon.Lee 2022-05-12 09:26

刚刚发表的这篇学习笔记,从五一放假就开始写,一直到今天早上才算完成。在这期间,我读完了三本书,分别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肯·科钦达的《创意选择》以及川添爱的《漫画计算机原理》。

这让我对写作又有了新的体会,输出比输入要难的多,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同样是一章节的内容,看一遍,最多的只是很浅的思考,遇到很多不懂的内容,很快就跳过去了,或者告诉自己下次再查查资料。结果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了了之。所以这里也提个建议,如果看书的时候效率不高,不如拿起笔,写写画画。

而写作则是另一种途径,发表在网上文章,你会假设有人去读,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你会对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查阅很多资料,甚至交叉对比,要不然大家看不懂呀。

张艺谋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个分析解读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七牛云 CEO 许式伟又说:“用思考的方式去记忆,而不是用记忆的方式去思考”,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大佬坚持写博客,写公众号的原因。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金字塔学习模型:
学习金字塔

Demon.Lee 2022-05-10 13:55

《程序员的财富课》· Chapter 10 | 个人发展之跳槽涨薪

1、为何跳槽涨薪比内部涨薪快?

  • 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公司内部涨薪比不上行业发展速度,所以薪资倒挂也是比较正常的;
  • 公司涨薪约束多,会引起同事之间的心态不平(虽说工资保密,还是有少数人经常打听),但给所有人都加薪又不现实;
  • 需要招聘的外部职位,本身就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以薪水一般会高一些。

正因如此,长期在一家企业干,薪资一般会与市场脱节,建议在合适的时间点去看看外面的机会。

2、什么时候选择离开?当公司无法让你获得成长时,完成一个大项目时,或达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职场目标时。

  • 选择它本身就是当作跳板;
  • 整个行业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情况,比如互联网教育,P2P 金融;
  • 公司无法给你提供任何技术财富或人脉财富,比如重复的工作,或没有挑战的任务等。

需要强调的是,跳槽不是为了逃避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因为项目难度大或人际关系不好,就撂挑子,不干,跑路。要“向内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外部环境找借口。

3、怎么选择下一站?

  • 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10 年内大目标,5 年内的中期计划,3 年内的可执行行动;
  • 每个人对未来的规划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缺啥就补啥,比如大厂能获得技术财富就去大厂,大厂上升受阻则可以考虑去明星创业公司积攒经济财富等;
  • 思考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切记不要随意动摇你的初心。

4、如何谈 offer?

  • 不要离职后再找工作,这容易让你被新东家的 HR 压薪资和职级;
  • 如果有心仪的公司,可以先去其他非首选的公司面试,拿到 offer 后再去心仪的公司面。这样能让你心态更好,并且有谈判的筹码;
  • 不要被 offer 的总价迷惑,搞清楚基本薪资、奖金和加班费等各项酬劳的比例。如果总价一样,优先选择基本薪资高的,保障自己的收入水平。
Demon.Lee 2022-05-09 10:29

不主动分析产品需求的架构师,成为不了顶级架构师。

产品就像一座桥,一边连着用户需求,一边连着先进技术,产品经理从需求出发,架构师从技术出发,最终会师。

Demon.Lee 2022-05-08 20:41

创意选择

这个世界需要天才般创造力的史蒂夫·乔布斯,但也需要像作者肯·科钦达这样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只有一个好点子是打造不出优秀的产品的。一个想法到一个成形的产品之间有千山万水,跨越这段距离,需要像唐僧西行取经那般,打败一个又一个妖怪。而这,离不开一个个工程师、设计师以及管理者之间的戮力同心。

作者反复提及示例程序,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 示例程序就像一个 MVP 版的产品或功能,通过内部团队的试用,可以快速试错,立即获得反馈,并快速迭代下一个版本,这不就是今天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敏捷开发?
  • 开发示例程序就是将一个反馈,一个点子从无形变成有形,从抽象到具体,从发散的思维收敛到可见、可摸、可听的具体产品。为什么开会要提前准备好方案,提前思考解决思路,而不是到现场再想?一样的道理。
  • 先完成,再完美,先做一个垃圾出来,然后再把它慢慢修正,而不是一次到位。

灵感、协作、技艺、勤奋、决断力、品位、同理心,在 Apple 这样的环境工作,有一群优秀的同事相伴,我相信作者是幸福的,是享受工作的。当作者最后写到,到他准备离职时,大部分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都离开了 Apple。那一刻,我内心有些难受,一个优秀的团队,就像一个家,离开未免都会有些失落。可是,我又想,他们那么优秀,肯定是去追寻下一个像 iPhone 那样惊世的作品了,所以不孤独。

毕竟,我们都要向前看,这就是人生。

Demon.Lee 2022-05-07 20:12

工作压力太大,想要控制情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曾不只一次在办公室里面看到小伙伴们吵得面红耳赤。我们不是圣人,无处释放的压力最终都要通过一些方式得到宣泄。

如果身边的同事或家人工作压力大,试着多一点理解。

Demon.Lee 2022-05-06 14:06

家人的 Android 手机,经常被广告诱导安装各类垃圾 APP,真是令人深恶痛绝。相较而言,iOS 确实好多了,虽然避免不了各类开屏广告的诱导,但最多就是跳转浏览器或 App Store。

只不过,最近半年在 iOS 上经常收到各类垃圾短信,甚至在短信中都有个人的隐私信息,真是匪夷所思,黑色产业链太可怕了。

Demon.Lee 2022-05-04 23:18

“多”不代表好,但“多”可能是历史包袱带来的,所以还需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老一辈计算机前辈们的做法。

iOS 的创新之处就是大刀阔斧地做了减法,不仅内存隔离,外存也隔离,这自然就把进程间通讯的各种操作(锁、信号量、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管道以及 socket 等)都给干掉了,而且还提高了安全等级。

最后,还剩下一个剪切板,可以猜测的到,很多 APP 都会在这里做文章。

微信正在做自己的内置输入法,我想这也是为了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吧。

Demon.Lee 2022-05-01 14:24

“你自己理解一个事物”和“把你的理解表述成文,去引导其他人也能够理解它”,是完全不同难度的事情。

大佬们天天都在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如何高效地学习,可我们还是不执行,不落地,那么再牛的老师也教不会我们吧。

Demon.Lee 2022-05-01 14:08

老人与海

如果攻克一个难题,连续 84 天没有进展,我们是否还有坚持下去的耐心和信心,是否还能继续把冷板凳坐下去?

如果上帝告诉了我们解题思路,但需要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才能解出来,我们又能否坚持下来?

很多细节的描写,我其实不明白这些文字背后的含义,当看了前面的“译本序”才理解大师的良苦用心。所以,当看完全文时,我回过头又读了一遍“译本序”。

另外,我发现自己读书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读的挺慢的,不到 6 万字的薄书,读了 5 个多小时。这也是值得反思的,继续多读,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