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计算机系统内部总是隔着一层面纱。但,是不是科班出身,与懂不懂计算机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给自己找这种借口,那我就还是一个巨婴,一个内卷躺平的low货。现在开始补课,我觉得还来得及。
作者真的很厉害,从0到1,一步步将一个全自动加法机给搭建起来。只是从第8章开始,一直到第11章,我越来越迷糊了,可能是我没有动手画图,所以理解不了吧。计划在3个月后,把这些章节,再回炉一遍。
“在周游世界的旅途中,我发现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硅谷的馈赠。每一天,我都会打开笔记本电脑,使用手机,或打开一些应用程序。倘若追根溯源,它们都能追溯到我在那个年代的某一天曾经走进的某个房间。”
我很少看漫画,因为从小就很少接触到此类目的书,更别谈习惯了。5月份在“极客时间”APP的部落中看到有小伙伴买了读库的这一套漫画,所以我也跟着买了。这套漫画一共5本,其中有三本是当时就立即发货的,包括《海归线》。《海归线》的故事主题倒没有给我多少惊喜,其主要围绕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这个主题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没有过时,故事的结局基本是两者之间的平衡,可以算作一个happy ending吧。因为我不懂漫画,所以也不知道画的水平有多高,反而是作者的那篇赤诚的后记打动了我,特在此摘录部分文字(作者写这篇后记时,是1999年,距离第一次出版《海归线》已过去了9年):
虽说世事十年一变迁,但这段时间对锻炼绘画技能来说绝对不容小觑,毕竟只是让作品褪去稍许青涩也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即便现在,我的画也在不断改变。成长绝非仅凭天赋可得,唯有通过无数的学习与训练,技巧才能日益成熟。可以说,我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微小的进步。
5*4*3,如果让计算机去算,需要编写一堆指令,一步步教会计算机执行,非常麻烦。换成我们自己算呢,一眼就能看出结果。那为啥还要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可以重复做有规律的事情。如果把5*4*3换成5667*1238*9815,一般人没法一眼就算出来吧,但计算机中之前写的那段程序可以。我们只需要把程序的入参调整一下,执行步骤并没有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让它把大量重复的工作干掉,替人类减负。
有的大佬说,像新闻类APP、短视频类APP、游戏类APP等等,都是互联网鸦片。对此,我基本赞同,尤其是对那些无法控制自己的巨婴们,将大量宝贵的时间白白耗尽。为何人们热衷于看这些呢,因为它们是顺应人性的,就像吸食鸦片那样,让人身心愉悦——爽呀!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偶尔看看,当作放松,每天不得超过30分钟。
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文关键词(技术相关),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看到一个CSDN,排名还靠前。令人纳闷的是,CSDN打开之后就是一坨翔(暂不去管内容),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用? 也许大家都还没睡醒吧!如果可以,逼一逼自己:用英文关键词。
从2017年之后,就开始专职写 java
了,c
都快忘光了,最近搞云原生,学习容器,又开始弄些小例子跑跑。再次看到 c
语言打印出 “Hello, World!” ,心中感慨万分,真的是:好久不见!
中文技术文档怎么写,看阮一峰老师的总结《中文技术文档的写作规范》,如获至宝。
有了标准,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立即整改。其中关于文件名的原则,看完之后,让我瑟瑟发抖:
中文不能用于文件名,估计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吧。不过没关系,我自己写的东西还是可以做到的。
另外,好多人问为啥文件名只能小写,老师又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回复。
阮一峰老师在学习、思考、输出方面真的是我辈楷模,认真向前辈学习,总结不断,分享不停。
郑晔老师在《再八卦几门语言》中提到了C#
和Java
,总结一下:
Java
来了,微软搞了J++
,被Sun告,不得不放弃,另起炉灶又弄了C#
。C#
(2000年发布)的上升期遇到了微软的下降期,.NET打造的一个平台,又不足以吸引更多的人和公司投入,等发展到多个平台时,大势已去。
但Java
的语言特性迭代缓慢,又遭遇Sun衰弱,后被Oracle收购,像类型推演、Lambda等在C#
中很早就有了,而这些在Java SE 8
中才逐步引入。所以,从语言特性上说Java
落后C#
十年一点不为过,C#
值得学。
但无论发展路径如何,到头来都是殊途同归。
JVM: “一个语言(Java),多个平台” --> “多个语言(Groovy,Scala,Kotlin,Clojure),多个平台” ;
.NET: “一个平台(Windows),多个语言(C#,VB,F#)” --> “多个平台(Windows,Linux,macOS),多个语言” 。
Who am I ?
Where did I come from ?
Where do I go to find 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