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n.Lee 2022-10-19 20:48

TCP/IP 网络编程》第10章有一道习题:

父进程销毁时是否也会同时销毁子进程?

我在本机上(macOS 12.6 ARM64)写了一个程序,验证结果如下:

1、如果子进程先变成了僵尸进程,那么父进程后面被销毁时会连带销毁子进程;

2、如果子进程正常运行,默认情况下,父进程被销毁时不会销毁子进程,使用 pstree 命令查看会发现此时子进程由 init 进程(在 macOS 中是 1 号 /sbin/launchd 进程)接管,注意不是被父进程的直接上级接管

3、上面第 2 条的子进程结束后,会由 init 进程回收。

Demon.Lee 2022-10-19 20:27

归根结底,我们思考是为了明辦是非。明辨是非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Demon.Lee 2022-10-17 08:34

伊斯兰教教义里有两面:

  • 一面教人友善、热爱和平、尊老爱幼;
  • 另一面教人绝不妥协,要勇敢反抗不正义。

目前最强大的恐怖主义组织是伊斯兰国(ISIS),它比当年的本拉登组织要强大的多,有钱有枪有地盘。而它的产生可以说是伊斯兰教教义勇于反抗的一面所激起的。

只不过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犹太教和基督教处在优势地位,于是比较自信、宽容,那种坚决反抗的一面就淡化了。

在中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教才是最自信、最宽容的宗教,因为那会儿的阿拉伯帝国极为繁荣富裕发达。基督教世界则是极为落后愚昧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基督徒是非常狭隘的。但是到了近代,发展水准反过来了,人们的心态也反过来了。

发展经济,相对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缩短贫富差距,让人活的更体面,社会可能趋向于更稳定。

Demon.Lee 2022-10-13 13:59

无论是何种大佬,当写起情书时,都是肉麻的不要不要的。

我想这就是人性吧:情之所至。

而让我有些难过的是,朱湘和刘霓君。他们在一起之后,却因生活的不如意,阴阳相隔。作为外人,我无法理解朱湘的痛苦,但抛下妻子和孩子,选择死,我还是难以释怀。

人生除了死,再无大事。有时候活着,才是真勇士。

——《见信如面

Demon.Lee 2022-10-12 15:36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架构、云原生架构、无服务架构),我会选周志明老师在《凤凰架构》中的这句: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业务与技术完全分离,远程与本地完全透明,我想也许这就是分布式架构最好的时代吧。

Demon.Lee 2022-10-12 13:53

瀑布模型 vs 敏捷模型

摘自宝玉·《软件工程之美

Demon.Lee 2022-10-12 09:23

说深刻一点,写作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说简单一点,写作就是一个复习的方式,把以前了解的东西重新用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我们才会真正明白:原来自己不知道。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来源:网络)

Demon.Lee 2022-10-11 14:23

远程方法本地方法虽然只有二字之差,但复杂度却有天壤之别:服务发现、负载均衡、服务治理(熔断、隔离、降级)、网络通信、序列化、网络安全、服务认证与授权、数据一致性……

“调用远程方法”与“调用本地方法”尽管只是两字之差,但要是想能同时兼顾到简单、透明、性能、正确、鲁棒(Robust)、一致的目标的话,两者的复杂度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

我们先不说,远程方法是不可能做到像本地方法一样,能用内联等传统编译原理中的优化算法,来提升程序运行速度的,光是“远程”二字带来的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就很复杂。

比如说,远程的服务在哪里(服务发现)、有多少个(负载均衡)、网络出现分区、超时或者服务出错了怎么办(熔断、隔离、降级)、方法的参数与返回结果如何表示(序列化协议)、如何传输(传输协议)、服务权限如何管理(认证、授权)、如何保证通信安全(网络安全层)、如何令调用不同机器的服务能返回相同的结果(分布式数据一致性)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设计者耗费大量的心思。

摘自周志明·《凤凰架构

Demon.Lee 2022-10-11 12:08

工作中使用的技术可能只是冰山上浮出水面的那一点点,而余下的部分则需要自我驱动了。

不能因为工作上用不到,就选择躺平:CRUD BOY

Demon.Lee 2022-10-11 08:05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因为事实不一定照着线性推论发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接着就会发生,接着就会发生,接着就会发生,……,接着就会发生”,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发生”。至、至、至、……等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推论至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滑坡谬误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使发生,也无法一路滑到,并非必然(或极可能)发生。若有充足证据显示每个“坡”都有合理、强烈的因果连结,即不构成滑坡谬误。

举例:

孩子如果不上好初中,之后就考不上好高中,再来就考不进好大学,接着会找不到好工作,然后会穷困潦倒,一生就毁了!

摘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