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Spring Boot 中遇到一个问题,在此记录一下。
起初是一个实现了 CommandLineRunner 接口的初始化代码没有执行,查询原因未果,换成 ApplicationRunner 接口后好了。我特定问了一下 AI,二者有什么区别,没发现可用信息。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BeanConfiguration implements ApplicationRun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ApplicationArguments args) throws Exception {
VelocityInitializer.initVelocity();
}
}
后来,ApplicationRunner 也出现了类似问题,重启一下又好了,此时还未意识到问题出在哪。
第二天,当我运行一些单元测试时,发现单元测试进不去,进程也没挂,只是一直在转圈。于是开始正式排查,搜索一些内容后,终于找到了原因:有另一个实现了 ApplicationRunner 接口的类,在其 run 方法中写了一个 while(true),然后,主线程便堵在那了。
@Component
public class DelayedQueueConsumer implements ApplicationRun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ApplicationArguments args) throws Exception {
while (true) {
long timeMillis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imeUnit.SECONDS.sleep(1);
}
}
}
跟着老师撸 Mini 版 Spring,已经可以支持 @Autowired 注解进行 Bean 注入了,接着干 💪 ……
就在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被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之际,中国台湾、韩国和东南亚的芯片产业正在将农民从农村拉出来,在工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
沟通小感
有很多次,在事后,我发现沟通的结果跟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对方想说的是 A,我理解成了 B,或者反过来,我想表达的是 C,对方以为的是 D。
为啥会这样呢?我很困惑。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在口头沟通,没有标准的可视化产物,比如用文字写下来发给对方确认,或用图形直观的展示出来。你说的星星和我说的星星真的是一个东西吗?
还有什么原因呢?我的感受是,人都爱听自己想听的,比如都喜欢被表扬。是自己想听的就听进去了,不是自己想听的,可能就随缘了,事后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加工加工,就变成了结论。仔细观察,当别人或自己在发表看法的时,是不是口若悬河,而变成了听者呢,大概率在看手机 🐶
既然如此,还是写下来吧,用文字或其他可视化产物(比如流程图)来表达自己。
C 语言版多人聊天,哈哈哈,感觉好假 😂
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免不了要写一些 c 语言代码,但在 macOS Arm 架构下会有点小麻烦,得安装 vm。
得益于 Arm 架构的普及,现在主流的 Linux OS 都已经支撑 Arm 体系,我在自己机器上就搭了好几台:
一开始,我直接进入 vm,安装 IDE(比如这里的 CLion),特别折腾,尤其是各种快捷键,跟 macOS 上不一样,很不适应。
后来,我突然想起很多 IDE 都支持远程啊,一看还真有。一键安装之后,我打开了 Linux vm 中的代码,编译,运行,一气呵成。
真香啊。
有时候,遇到一个事情很麻烦,劳心劳力,得反过来想想,是不是用错方法了?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普通人遇到的雷和坑,大佬们可能都已经踩过,淌过。关键是,他们还提供了避雷针,感恩 (´ᴗ`ʃƪ)
That which has been, is that which is to be, and that which has been done, is that which will be done, and 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
已 有 的 事 ,後 必 再 有 ;已 行 的 事 , 後 必 再 行 ; 日 光 之 下 並 無 新 事 。 --《圣经》
用了墨问便签之后,我的 flomo 开始吃灰了。
是什么原因呢?我开始思考。
想来想去,我觉得可能还是分享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被认可,尤其是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微信中有朋友圈,有看一看,有搜一搜,一个是我想被 xxx 认可,一个是我认可 xxx,以及我想知道 xxx。
如果 flomo 也做分享,也基于微信体系做分享,那墨问便签还有机会吗?估计很难。
那什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读书,写作,思考,运动。
告诉自己,努力成为不让别人吐的程序员。
当我们在责备别人没有集体意识,不顾全大局的时候,是否又考虑到了对方的难处和感受。
投票是只是达成共识的手段,认可才是目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防人之心不可无”,会限制我们的成长,也是缺乏勇气的一种表现。
Who am I ?
Where did I come from ?
Where do I go to find out ?